10月13日晚,埃及沙姆沙伊赫的峰会现场,四国领导人埃及总统塞西、美国总统特朗普、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并肩站立,手中高举签署的文件。
这一幕被镜头定格,文件上白纸黑字承诺为加沙地带停火协议提供担保。 但问题是,这张薄薄的纸片,真能压住加沙长达数年的战火吗?
这场峰会并非突然召开。 早在10月6日,哈马斯和以色列的代表就已在沙姆沙伊赫展开新一轮谈判。 埃及和卡塔尔作为长期斡旋方,在9日凌晨宣布达成停火第一阶段协议,并于10日12时正式生效。
峰会的举行,恰逢协议生效后的第三天,意图很明确:用国际社会的压力,把停火从纸面推向现实。
参会名单堪称“全明星阵容”。 除了签署文件的四国领导人,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、英国首相、法国总统、德国总理等欧洲国家代表,以及约旦国王、沙特王储等地区关键人物悉数到场。
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·苏比安托以特别邀请身份参与,凸显了亚洲国家对中东事务的关注。
但讽刺的是,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最后一刻取消行程,理由据说是避免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同台。 这种缺席,是否暗示了协议背后的裂痕?
停火协议的第一阶段内容具体而微。根据埃及公布的细节,它包括四大支柱:全面停火、被扣押人员和囚犯交换、以色列撤军、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。
截至13日,哈马斯已分两批释放20名以方被扣押人员,并移交4具遗体,以色列则开始释放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。 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
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公开指责哈马斯“故意拖延移交遗体”,并警告这可能被视为违反协议。
另一方面,加沙边境的人道主义车队虽已启动,但以色列检查站的严格审查导致物资运送缓慢。 一名联合国官员私下透露,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将日均援助量提升至冲突前水平。
沙姆沙伊赫这座城市的选择,绝非偶然。 位于西奈半岛东南海岸,它曾是1967年至1982年间以色列的占领区,回归埃及后逐渐发展为“和平之城”。
历史上,2009年的中非合作论坛、2015年的阿盟峰会、2019年的阿盟-欧盟峰会均在此举行。
其地缘价值更在于控制蒂朗海峡,这是以色列埃拉特港通往红海和印度洋的唯一通道。 1948年以来,这里多次成为军事博弈的焦点,甚至引发过苏伊士运河危机。
选择此地举办停火峰会,既借用了其象征意义,也暗示了各方对战略通道的潜在考量。协议执行中的挑战已清晰可见。
内塔尼亚胡在12日晚的电视讲话中声称“战斗尚未结束”,并强调以色列仍面临安全威胁。
与此同时,哈马斯政治局成员穆萨·阿布·马尔祖克在接受采访时反驳以色列的“拖延”指控,称移交遗体需时间确认身份。 更复杂的是,加沙内部派系林立,哈马斯能否完全控制下属军事组织遵守停火,仍是未知数。
联合国数据显示,自协议生效以来,加沙边境仍记录到零星交火,尽管未造成大规模伤亡。
峰会期间的花絮同样值得玩味。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与特朗普的会面仅持续15分钟,双方未发表联合声明。而塞西与埃尔多安在合影时互动冷淡,两人因利比亚和东地中海争端素有嫌隙。
数据进一步揭示了局势的严峻性。 根据联合国统计,自本轮冲突爆发至停火前,加沙已有超过3000人死亡,以色列方面则有200余人丧生。
停火后,交换囚犯名单显示,哈马斯要求释放的多为涉恐嫌疑人,而以色列坚持只放轻罪囚犯。 这种底线差异,使得第二阶段的谈判,涉及哈马斯解除武装和加沙治理尚未启动便蒙上阴影。
沙姆沙伊赫峰会的新闻照片中,领导人笑容满面,但现实中的加沙仍是一片废墟。 以色列坦克虽然后撤数公里,但仍控制着主要道路。哈马斯宣称的“胜利”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巴勒斯坦内部分裂,法塔赫支持者批评其“用鲜血换虚名”。
与此同时,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沉默观望,未对停火表态。 地区平衡的微妙变化,让这场停火更像一场临时休战。
夜幕降临时,沙姆沙伊赫的峰会落幕,但加沙的夜空仍偶尔被照明弹划亮。 停火协议的第一阶段就像一根脆弱的绳索,四国担保试图把它拧成钢索,但绳结处的松动清晰可见。
没有人敢断言下一步走向,因为历史经验显示,类似的协议曾多次在细节争执中崩解。 这一次,国际社会的目光都聚焦于文件签署后第一周的实际行动。
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