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0月25日,2025大学生AI艺术季学术论坛——“AIGC时代传媒艺术的生态与价值重构”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办。来自全国多所高校、科研机构及媒体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。
论坛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背景下传媒艺术的创新发展与价值重塑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主持开幕式上半场发言,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郭长虹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、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、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丁亚平发表主旨演讲。
郭长虹指出,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正推动创作权力重新分配,艺术应坚守以人为本的创造精神。尹鸿认为,AIGC时代降低了创作门槛,但唯有以独特体验与真切情感为基石,才能避免艺术创作陷入同质化。王一川提出“全球公赏力、中华表征、美美与和、传世潜质”四要素模型,倡导构建兼具民族精神与世界表达的艺术格局。丁亚平强调,传媒艺术教育需打破学科壁垒,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,以学科重构应对技术革新挑战。
下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、教授陈刚主持。胡智锋提出传媒艺术“人文与技术、传统与现代、创新与可持续”三组辩证关系,认为构建健康的传媒艺术生态将助力文化强国建设。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分析人工智能推动电影工业由“重工业”向“轻化”转型,呼吁以系统论视角重构艺术学理论。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肖向荣以舞蹈为例,探讨人机共生的艺术路径,强调在技术共生中守住人文温度。
下午举行的四个专题研讨分论坛分别围绕传媒艺术学术平台建设、人机协同创作、国家战略影像传播、内容生成范式变革展开。来自清华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、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围绕AI驱动的学术生态、作者性重构、跨文化传播及创作机制升级进行了深入研讨。
与会专家认为,AIGC技术正重塑传媒艺术的创作方式与产业生态,推动艺术生产进入智能化与个性化并行的新阶段。2025大学生AI艺术季将持续搭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开放平台,促进学术研究与产业创新互动,助力构建AIGC时代的文化创新体系与传媒艺术新格局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牛梦笛 通讯员陶语嫣)
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